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成果
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东北亚的合作
                    发表时间:2006-10-30

  ‘The “Chinese Peaceful Rise” and the “Balancer” of Northeast Asia’

  

  韩国2005APEC国际讨论会论文2005年11月11日14:00—17:00

  

  

  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东北亚的合作

  

  叶自成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Ye Zi Cheng (Professor ,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内容提要:

  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尤其需要一个稳定与和平的周边环境。周边国家在中国的和平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与邻国的关系有较大的改善和发展;促进了东亚的发展维护了东亚的稳定。东北亚的力量均衡在中国的周边地区具有特殊性。这是一种失衡状态下的相对均衡。中国的崛起有利于东北亚局势的均衡。但中国的东北亚政策的基本内容不是均衡而是维护东北亚的稳定与和平。对东北亚的稳定与和平来说,均势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用西方的均衡观念无助于理解中国过去的历史,也无助于理解中国崛起在东亚的影响。东北亚的合作而不是力量均衡能更好地促进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

  关键词:中国和平崛起             东北亚合作      势力均衡

  

  

  一、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中国的周边地区的稳定

  

  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在200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对中国的和平崛起进行了解释,他指出,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利用世界和平的有利时机实现自身发展,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就是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同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就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长期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就是永远不称霸,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1]。   胡锦涛在出席联合国会议时也说,“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守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人类的发展进步,民族的繁荣富强,应该也只有通过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实现”[2];“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4]

  毫无疑问,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在崛起。中国正在成为国际政治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人们以各种眼光看待中国,有的是担心,有的是疑虑,有的是恐惧,有的是无奈,大概很少有人会为中国的崛起感到高兴和欢欣鼓舞的,对中国的崛起最好的态度最多也就是表示某种程度的理解。中国的邻国对中国的崛起的态度也大体如此。

  在国际社会的190多个国家中,中国的周边环境是最复杂的,因为她有最多的邻国。中国与14个国家有共同的陆地边界,还与7个国家有共同的海上疆界或隔海相望,这样就有21个国家与中国有着直接的边界联系,还有10多个国家,虽然与中国没有边界相联或海洋相通,但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所以也算得上是中国的邻国。

  所以,所谓中国的和平崛起,首先是要在中国的和平的周边环境中崛起,如果中国的周边环境不和平,中国的和平崛起就很困难;同样,中国的和平崛起,也首先是以和平的方式对待中国的周边国家,如果与邻国处在关系紧张状态中,或者处于冲突战争状态中,也不可能做到和平崛起。

  第一,中国周边国家地区在安全、经济建设和国际政治方面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在安全方面,周边国家是对中国最有直接影响的地区,这首先是指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中国在台湾回归,巩固新疆西藏内蒙古与内地的紧密联系,反对分裂主义分子分裂祖国的行动方面,应当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关系;中国与印度、日本和东盟国家在边界领土和领海划分上存在着分歧和矛盾;

  第二,中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一心一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对外开放战略等方面,周边国家也占有重要意义;中国与亚洲国家(主要是周边国家)的贸易占中国外贸总额的3/5,区性中国的十大贸易伙伴中,除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外,日本,东盟,韩国,俄罗斯都是主要贸易对象国和地区;中国吸收外资的前十名中,除台湾和香港外,还有五个(日本,韩国,新加坡,秦国和马来西亚)是在中国的周边国家;

  第三,周边国家对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也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中心舞台和摇篮。中国的周边国家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包括了除西亚以外的亚洲的主要部分,特别是东亚,是世界经济政治中一个新的发展中心,对国际社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首先取决于中国在周边国家地区发挥的作用和具有的影响。没有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不是先从自己所在地区的事务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而发展起来的。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进程也将不能摆脱这一模式。中国要成为世界一极,必须首先成为亚洲的一极;要成为世界大国,必首先成为东亚的大国。

  最后,周边国家关系是对中国与大国关系的一种重要的制衡器。鉴于中国与最大的强国美国的关系的不稳定性,中国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缓和削弱中美关系的波动和摆摇对中国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预防某种不可测的危险,特别是预防中国在统一问题上因某种不可控因素而引发的危险。只有在建立东亚体系方面取得进展,才能真正抵消美日安保条约的消极影响,促进世界多极化倾向的发展。要用东亚地区的多极化促进世界多极化进程。

  因此,中国把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视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因素。

  本着这样一种观念,中国近年来把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它与中国与大国的关系几乎处于同等优先的地位。最近几年中,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它表现为以下四大成绩:1在北部,中俄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全解决了历史上复杂的边界问题,中俄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联合军事演习,两国的贸易量突破200亿美元,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更高和更深的层次和水平发展;2在西北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不断发展,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在打击恐怖主义极端宗教势力和分裂势力的基础上得到巩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输油管道项目进展顺利;3 在西部,中国巩固了与巴基斯坦的传统友谊,同时大大改善了与印度的关系,中印总理实现了互访,印度明确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印双方达成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原则,经济贸易总量达到了历史新记录;4在南部,中国与越南的陆地边界完全解决,北部湾划界进展顺利,中国与越南和菲律宾达成了共同开发南海资源的协议,与东盟达成了自由贸易区的协定,中国参加了东盟的和平友好条约。虽然中国与这些邻国之间还存在种种问题,但总起来说,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总的状况是向好的方向发展。它也表明,对中国的崛起,与地区的紧张局势,与地区的力量均衡的改变,并没有必然联系。中国在发展,一方面成为中国周边国家的竞争力量,但另一方面又带来新的机会,正如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所说:“我们应该把中国视作机会而不是威胁。如果我们把中国视为威胁,我们会被恐惧吓得动弹不得。但是如果我们把中国当成机会,我们会激起无数创意,以便乘着中国成长的顺风车好好地发展。我们已经与中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早期,我们把自己的发展经验与中国分享。现在倒转来,我们希望能从中国腾飞的经济是获益”,吴作栋的结论是:“中国的崛起,并不是我们的末日。其实它给提供了无穷的机会”[5]

  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刺激了东亚经济的发展。2003年东盟经济增长率将达到6。1%,2004年将达到6。4%,也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这与中国市场的拉动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中国每出口一美元,就要进口92美分,仅2002年一年中国的进口就达到了2952亿美元,到2020年可能达到1万亿美元。在中国经济的带动下,东亚地区的内部之间的贸易快速增加,最终超过了对美国的出口,地区内部出口占到了整个出口的34%,中国的强大并没有牺牲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东南亚国家的利益,相反,在服装、鞋类和家用产品方面,中国和东南亚联手取代了工业化程度更高的经济体,这表明,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健康的共同发展,比如,马来西亚向中国出售的技术含量低的棕榈油增加了3倍;泰国也从大量的中国游客受益。那些将自己与通向中国的商品供应链联在一起的公司和国家,将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得新的好处。中国的复兴对亚洲乃至对全世界来说绝不是一种一方获利而另一方受损的游戏[6]

  上面所述的情况,已经部分回答了前面所提的问题:中国正在崛起,但没有理由对中国的发展感到害怕。因为中国的崛起增加了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力量。

  

  二、东北亚的“均势”与世界格局的不均衡

  

  在中国的周边环境中,东北亚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东北亚地区在中国的周边地区中,又是最特殊的,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几乎所有的大国都在这一地区有直接的力量存在。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东北亚的力量均衡的确是重要的。

  什么是均势(Balance of Power)?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它本身就是一个混乱的概念。人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权力的分配、权力和谐下的稳定与和平、一种政策、一种现状等。从好的角度来理解,它可以是一种有关各方普遍满意而不过度担心安全的局面[7]。但它可能更多地与破坏平衡联系起来。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均势有可能成为美国抗衡中国崛起的战略:“美国很可能将采取一条更为常见的均势路线来抗衡中国的崛起:通过形成均势的方法而非遏制政策来防止亚洲各国联合组成一个对美国不友好的集团,其目的是确保东亚实力不太强大的国家(如日本、韩国和印度尼西亚)不与亚洲大陆强国中国联合起来”[8]。美日安保条约的新意义,正是它是美国以与日本的结盟来抗衡中国的一种战略安排。而“中国的崛起与东北亚的均势”这一话题,它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中国的发展正在或者将要打破东北亚的力量均衡。因此,所谓东北亚的力量均衡,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就会被人理解为对中国崛起的制衡或制约。

  但这样来讨论是很有问题的。

  首先,世界的总体状况是均衡的吗?不是。冷战后国际政治的基本格局就是力量失衡,即美国的力量过于强大,美国2004年的军费是其他大国总和的几倍,美国在少数几个国家的支持下发动了伊拉克战争。美国才是一个需要制衡的力量。

  其次,现在的东北亚的力量对比是一种均势吗?不是。谁在东北亚拥有最强大的实力?显然不是中国。现在的以朝鲜半岛为核心区域的东北亚局势,在某种程度上还维系着冷战的局面。尽管冷战早已经结束,冷战的一方苏联已经解体为十五个国家,中国和俄罗斯也分别与韩国实行了关系正常化,但是,作为东北亚冷战产物的美国在东北亚的军事力量以及美韩同盟、美日同盟却仍然存在。美国在此地区保持有强大军事力量,美国在韩国驻军3。5万人,在日本驻军4。5万人。美国在东北亚的军事力量是最强大的。而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力量大大下降,在东北亚的影响和过去相比也是下降的;中国自1958年在朝鲜撤军后,在朝鲜半岛也没有一兵一卒。因此,东北亚的力量本身就是失衡的。另外,美国与韩国和日本结成军事联盟,也是一种力量对比有利于美国的一种表现。而中国和俄罗斯虽然有较密切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它与过去朝鲜战争时的中苏同盟有本质的区别。朝鲜与中国、朝鲜与俄罗斯的关系,也根本上不同于过去的结盟关系。因此,东北亚的安全局势本身就是失衡的,与中国的崛起并没有内在逻辑;因此,单把东北亚的均衡问题与中国的崛起联系起来,本身就是不合逻辑的;

  从另一方面来理解,又可以把东北亚的局势理解为一种失衡状态下的相对均衡。虽然美国在这一地区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美国本身在这一地区的作为也是有限制的。美国受到四个方面的牵制:其一,受到中国俄罗斯的牵制。虽然中国和俄罗斯的力量不如美国,但东北亚地区毕竟处在中俄身边,中俄两国的地缘位置上的优势部分抵销了美国的军事优势,使得美国不能为所欲为;其二,朝鲜在三八线上仍有相当大的军事力量,对美国构成一定的牵制;其三,受到韩日两国反对使用军事力量的牵制;其四,受到美国全球战略的牵制。美国的战略重点过去长期是在欧洲,911事件后,中东中亚地区又成为美国关注的重点,尤其是伊拉克战争牵制了美国相当多的力量,美国不得不从东北亚抽调部分力量予以支援。所以,美国在东北亚的力量的优势也是受限制的,不足以完全改变东北亚现有的局面。这就构成了某种均衡,或者叫做失衡中的均衡。

  所以,即使把东北亚的均衡与中国的崛起联系起来,中国的崛起也包含对东北亚均势的积极意义,即,中国的强大和发展,本身是有利于东北亚局势的均衡的,因为东北亚的力量对比由于中国和俄罗斯的力量太弱而有所失衡,因此,中国和俄罗斯两国的力量的强大和发展,有助于改变这一失衡的局面。

  但是,无论从东北亚均衡的提法是想制衡正在发展和强大中的中国,还是想借中国的强大和发展来改变东北亚力量本身已经失衡这一局面,二者都不符合中国在东北亚的基本政策。

  前者是指中国已经背离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国策,试图在东北亚尤其是朝鲜半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但这根本不是中国的政策的选择范围,无从谈起;后者则有可能使中国冒在朝鲜半岛与美国进行对抗的风险,使半岛的局势更加紧张,不符合中国争取和把握战略机遇期的目标。

  中国即不想利用自己的崛起来增加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影响,不愿意重新在朝鲜半岛部署自己的军事力量,也不想利用自己的力量来与已经在东北亚保持有力量优势的美国相对抗。中国的东北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并不是什么力量均衡的问题,而是如何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的问题,是一个如何维护现状的问题,是一个在现状如何进行合作以维护稳定与和平的问题。

  中国不想破坏现在的朝鲜半岛的现状。中国的崛起主要是在经济上。中国并没有把军队重新驻扎在朝鲜半岛的打算,即使从保卫中国领土安全的角度来看,中国也并没有在东北边境布置大量的军队,或在东海增加大量的海军。恰恰相反,中国在东北亚的基本政策是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这一政策的基础首先是承认现状,以不打破现状为标准,中国反对任何旨在用单方面的力量来打破现状的行为。中国认为,朝鲜半岛过去没有核武器,朝鲜半岛无核化是维护现状的一部分;同样,中国反对任何一方使用武力攻击另一方,因为这同样也是破坏现状的。中国为打破朝鲜半岛的核危机而进行的努力,也是以维护现状为前提的。因此,中国在东北亚的政策不是一种均势政策,而是一种维护现状的政策,是为中国争取最大可能的和平与稳定的周边环境的政策。

  

  三、东北亚的稳定与和平:均势不是最好的选择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在2005年9月中国的一次会议上说,“东北亚可以向东南亚学习,与区域外国家结盟是有很大风险的。合作好于对抗”。[9]可以借用马哈蒂尔的这句话来理解东北亚的均势问题,即:借助于区外的势力来实现均势是有很大风险的。合作好于均势。这也是本人的一个基本思想。

  对于维护一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来说,均势并不是的最好选择。

  第一,东北亚地区不存在均势的客观条件。均势是以几个国家的力量较为接近或相当为前提的,它使得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这一地区建立某种具有优势的地位,不具有支配性的权力。但国际政治的力量的基本失衡,使得美国成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而且它在东北亚也拥有强大的力量,在此基础上谈均势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即使存在力量相当的几个国家,均势也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从理论上说,要维护均势就必须有结盟,有结盟就可能形成对抗;均势都是会被打破的,因为保持力量均势的那些国家内部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使力量均势的基础也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均势的结束;一个国家的常规力量如果相对落后,那么它就会追求用非常规的方式追求新的力量均衡,从而引起均势的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冲突和战争;如果过多地强调均衡,就可能促成东北亚地区的国家之间重新结成某种联盟,而冷战时的两大联盟的对抗虽然也促成了某种程度的和平,但这种和平的代价很高,包含的消极因素也很多,不值得人们怀念。朝鲜半岛出现的紧张局势的根源,正是源于冷战时期的两大联盟的对抗。

  第三,从历史实践来看,均势这一概念主要来自欧洲。但欧洲的历史却提供了许多均势失败的教训。从欧洲历史看,1700-1740年间,经过一系列的战争,欧洲形成了英法奥俄普五强均势的格局。这是一个比较标准的力量均衡体系,这五个国家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制约,没有一个国家能起支配性作用。它维持了不到40年的相对和平,平衡格局被法国大革命所中断,拿破仑一度建立起庞大的法兰西帝国。欧洲其他国家组织了四次反法联盟,最终于1814年终结了法兰西帝国,又一次恢复了以英法奥普俄五强为中心的欧洲均势格局,形成了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在均势原则基础上又增加了协调原则,大体上维持了欧洲近百年的和平。但是,五极均势体系后来演变成德奥意三国同盟和法俄英同盟两大对立阵营,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9年的凡尔赛体系,构建的也是一个多极均势体系,英、法、德、苏俄、意、日、美等强国演变成德意日集团和英法集团,苏联与英法组盟失败,一度与德国结盟,而美国则持中立态度,最后又与英苏结盟,力量均衡失败,再次导致了世界大战。所以,均势这一原则,作为一个短期的策略选择无可非议,但作为一种长期的战略选择,包含许多潜在的危险。

  第四,从朝鲜半岛的未来趋势看,如果真在半岛形成某种长期的和巩固的均势,恐怕对朝鲜半岛的发展,尤其是对朝鲜半岛的重新统一来看,也未必是好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均势就意味着朝鲜半岛的分裂,而统一就必须打破这种均势。

  

  四、中国的崛起是东北亚稳定与和平的重要因素

  

  当然,不赞成均势的安排,并不意味着要用武力来改变现状。对于均势而言,取代和打破均势的方法方式也是可以有不同的。

  失衡可以分为自然失衡和人为失衡。人为失衡即一个国家通过主观上的努力,以力量,通常是武力和战争来改变现状。过去德意日法西斯的作为,就是通过武力来改变国际秩序从而导致战争。

  自然失衡是指一个国家的力量由于自身无法挽救和避免的原因而自然衰落,或由于自身的力量的发展超出主观的意愿而具有某种改变现有力量结构的客观效果。前者最大典型的例子就是苏联由于自身的内部因素而崩溃,它导致了两极均衡体系的失衡和结束。

  后者的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就是中国的崛起。尽管中国主观上并没有想改变国际社会或地区力量对比的愿望,但客观上中国的综合实力的确在增加,所以,不管中国领导人主观上如何解释,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体系中的作用都免不了受所谓“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因此,如果中国按照现有趋势发展下去,那么中国的崛起也许真的会在客观上改变现有的力量对比,尽管中国领导人的主观愿望并不想出现这样的结果。正如新加坡政治家李光耀指出的,中国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竞赛者,中国对世界均势的改变如此巨大,以至世界必须在30年到40年内找出一个新的平衡点”,“中国具备了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可能性”[10]。李光耀认为,因此中国将在2050年左右实现与美国大致相同的GDP,那是一个与现在不同的世界。

  如果中国的崛起,使用的是非和平方式,是一种非和平的崛起,那么,中国的强大就应当受到制约,那时讨论中国的崛起与东北亚均势可能就会更有意义;但是,如果中国的崛起是用和平方式,其他国家是否也要以均势的办法来制衡中国?也就是说,不管中国的强大是否用和平的方式,只要中国是强大的,其他国家就一定要设法制衡中国。

  中国的崛起有可能打破东北亚本已失衡的均势,但并不一定就会破坏和平与稳定。中国的历史也是一种用西方的均势无法解释的历史。按这种理论,如果一个地区出现了一个支配性的力量,那么其他的国家总会联合起来对抗这个力量。但是,在中国长达几千年处于东亚区域支配性地位的时期中,却一次也没有出现过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反对中国的情况。因此,均势理论能够解释西方的历史,却无法解释东方的历史。因为处于强势地位的中国,与西方历史上处于强势地位的那些强国,其作为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西方强国的崛起通常带来战争。所以西方的历史是充满体系内大战的历史。

  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当中国它强大的时候,它带来战争,也带来和平,而且和平时期远比战争时期多得多,在中国强大时处于支配地位的东亚体系中,没有发生过体系内的大战。相反,中国的强大是维护东亚地区和平的一个主要因素。

  对中国的强大,从韩国的角度来看问题,首先会想到的是,这个强大起来的中国,是一个以大欺小的霸权国呢,还是一个会与周边国家和平相处的友好伙伴?客观地说,中国与历史上的韩半岛上的国家有过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岁月。不用讳言,在中国强大的王朝时期,朝鲜王国曾经是中国朝贡体制中的主要国家。中国封建统治王朝一方面有过对朝鲜王国不平等对待的历史,甚至有时也曾直接统治过韩半岛的部分地区,但另一方面,中国封建王朝与朝鲜王国之间也有过很长时期的和平相处的友好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当中国的统治王朝强大的时候,朝鲜王国始终维持了国家的统一,保持了韩半岛的和平,韩半岛政治经济也有相当的发展;两国曾经多次联合抵御半岛之外的国家的入侵,而且这种两国友好相处的关系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流。而当中国弱小之时,朝鲜王国免不了和中国共同经历一段悲壮的历史:两国都受到另一个共同邻国的侵略和凌辱,都曾经受到侵略者的践踏,而两国人民也曾经奋起反抗侵略者。……从历史和现实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强大和发展不会成为韩国的问题。中国的不强大和不发展才可能是韩国更大的问题。

  

  五、超越均衡:中国崛起促进东北亚的合作

  

  因此,力量均衡不是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的最好选择。所以,从现在起就应当寻找均衡的替代品,而最可能的替代品就是合作。均势是防止某个潜在敌人的思维为指导的,相互的不信任是重要原因。而合作就是寻找相互的共同利益,以此为基础来开展活动。前者是消极的,是防范性的,以某种势力范围为基础,以结盟为后盾,以大国为中心,后者则是主动性的,不以某种战略利益划界,国家不分大小都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或者中小国家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与源于西方的均势思维相比,促进国家的合作思维更符合东方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是积极主张“和合”观念的。孔子和儒家把“和”视为天下大道,认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1]。和,就是和平,协调,和谐,和合。孔子因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的观念。孔子和儒家认为,“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也不是什么都一致,“和”不等于“同”。但对这种合作基础上的异,孔子又提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容,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12] 

  因此,促进东北亚合作的思维可能比均势发展的思维更有利于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也更能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对东北亚地区来讲,安全合作似乎是一个很遥远的事。但是,我认为人们也大可不必对此持悲观态度。照我看来,东北亚的安全合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来推进:

  1朝鲜核问题却有可能成为安全合作的第一步,并形成最初的对话机制。朝核会谈进行了第四轮,各方就朝核问题达成了《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的文件,是会议的一个重大成果。《共同声明》指出,各方将以和平方式可核查地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美方确认,不在朝鲜半岛布置核武器,也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对朝方提出的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各方同意进行讨论。

  而且,更重要的是,正是在谈判的进程中,可能出现促使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因素。

  2 这一因素已经开始出现,就是作为崛起的中国,开始在这一地区积极扮演和解的角色。中国对促成这一谈判所作的努力,从对美朝双方起到了一定的沟通作用,中国与韩国、俄罗斯也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协商机制。这一态势应当得以继续发展,也可能成为东北亚合作的因素。

  当然,为了使朝核问题的和平外交努力进程得以向前发展,中国首先必须对双方进行说服工作,使朝美双方调整自己的立场,寻找双方的共同点和解决分歧的办法。如何整合中俄日韩四国的立场和作用可能应是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努力的方向。中国之所以能扮演调和者的角色,除了中国的地缘特点、与朝鲜和美国保持较密切的关系之外,也与中国崛起,中国影响力的增强有关。

  3 可以在现有的会谈机制基础上,形成多个双边、三边或四边关系。由于朝核会谈的需要,中俄之间,中韩之间,美日韩之间,中朝之间,朝俄之间,朝美之间、韩朝之间,已经有了多次的会晤和交换意见。这也可能是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开始。不管朝核会谈是否取得成果,都有要积极发展和巩固这一态势。我认为,除了美日韩三边之外,还应形成中俄韩三边、中俄朝三边的机制,已有的中韩日三国关于经济合作的会晤,也应发展成中韩日三边关于安全合作的会晤。在此基础上,有可能形成中俄韩日四边会晤机制。

  中俄韩日四国在朝核问题上有较多的共同利益。四国都是朝鲜的邻国,如果和平调停不能成功,在朝核问题上引发的紧张局势甚至可能的战争,都将对四国产生消积影响甚至是重大的灾难。这些决定了四国在朝核问题上应当进行磋商和合作。四国应当有一些非正式的甚至正式的磋商机制来协调朝核问题上的立场,尽可能多地采取共同的态度。这应当是东北亚安全合作的第一步。

  4在东北亚的安全合作过程中,韩国作为一个特殊的国家,具有天时地利人和诸多条件。韩国经济发展比较顺利,经济增长较快,这是天时;韩国地处东北亚的中心,与日本、朝鲜、俄罗斯和中国很近,可以发挥桥梁作用,这是地利;韩国与美俄中韩日都有较好的关系,这是人和,所以,韩国可以在东北亚稳定方面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这一作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就是通过与北方的和解缓和东北亚的紧张局势。我认为,朝鲜半岛的南北双方的和解、合作、建立互信,这对于东北亚的稳定与和平是最重要的,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所谓的“均势”。另一作用就是韩国作为与美国和中国同时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可以在调和中美之间的关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13]。当然,韩国发挥作用也是有局限的。它不太可能发挥类似东盟在东南亚的作用。因为东北亚和东北亚的最大的不同特点就是东北亚小国太少,而大国太多。东盟十国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推动力,而韩国以一国的力量很难拖动中俄日美四个大国的步伐。所以,韩国在发挥作用过程中,也离不开与大国的合作。

  5由于各方的合作,朝核问题引发的紧张局势已经得到很大程度地缓和,朝鲜和美国承诺,相互尊重主权,和平共存,根据各自双边政策,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朝鲜也与日本达成共识,双方根据《日朝平壤宣言》,在清算不幸历史和妥善处理有关悬案基础上,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六方共同承诺,共同致力于东北亚地区持久和平与稳定,直接有关方将另行谈判建立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14]

  在这些基础上,东北亚的安全合作就有可能出现比依靠实力的均衡、国家间彼此间的结盟更为积极、更为巩固的稳定与和平的局面。

  

  Peaceful Rise of China and Cooperation of North-eastern Asia

  Abstract:

  Peacefu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s needed for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stable and peaceful neighboring environment is especially required. Neighboring countries has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China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his relationship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has promoted the progress and safeguarded stability of east Asia. Power balance of north-eastern Asia bears particular meaning for China’s borders. Power balance of north-eastern Asia is in fact relative balance under the unbalance state. China’s rise is in favor of the balance of north-eastern Asia. Otherwise China’s north-eastern policy does not point at  balance but safeguard stability and peace of north-eastern Asia. As far as stability and peace of North-eastern Asia, balance of power is not the best choice. The western concept of balance is not suitable to understand China’s history, neither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China’s rise in eastern Asia. It is cooperation not balance of power that can promote stability and peace of north-eastern Asia.

  

  Key word: China’s peaceful rise , cooperation of north-eastern Asia, balance of power

  


  [1]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05年3月15日;

  [2]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9月4日;

  [3] 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和谐世界》,《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4] 《国家主席胡锦涛同美国总统布什会晤》,《人民日报》2005年9月15日;

  [5] 吴作栋:〈中国改革波澜壮阔〉,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8月19日。

  [6] 托马斯。克兰普顿:《一个强大的中国可能促进邻国的发展》,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3年1月23日;《环球时报》2003年1月29日。

  [7]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1月版;45页;

  [8] 亚纳达斯·德万:《美国以均势战略抗衡中国崛起》,新加坡《海峡时报》,转引自《国际先驱导报》2005年4月8日

  [9] 马哈蒂尔:《东亚的潜力要靠合作发挥》,《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10] 李光耀:《美国和日本怎样能够帮助中国整合进国际社会中》,1996年11月9日,转引自《与中国接触:应对一个崛起的大国》,143页;李光耀:《在2002年5月22日东京亚洲的未来会议上的发言》。

  [11] 《大学中庸直解》141页。

  [12] 参见叶自成著:《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153—154页。

  [13] 埃迪·普拉塞特约诺(印尼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韩国在东亚安全上的关键作用》,新加坡《海峡时报》2005年10月4日;

  [14] 《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人民是报》2005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