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成果
超越“极化”思维,促进大国合作
                    发表时间:2006-10-30

  超越“极化”思维,促进大国合作

  ------对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的反思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叶自成

  多极化是中国外交战略、外交思想、外交原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提出的多极化战略大体包括三部分内容:1国际政治多极化是国际政治发展的大趋势,与经济全球化一起构成了中国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国际形势的总的判断,是中国分析和认识国际形势及制订中国自己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基本依据;2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表明了中国对多极化的一种价值判断,即中国肯定这种发展趋势,认为它不仅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而且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3 中国要积极推动多极化趋势,这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战略有着重大的基础性意义。多极化战略指导中国外交取得了很大成就。随着形势的变化,我们今天也有必要对多极化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一  现在和将来的格局都可能既不是单极、两极,也不是多极,而是三者并存的新格局,争论单极还是多极并没有太大意义

  

  人们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称谓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界格局。但这往往导致人们忽视这三种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把三者关系简单化。比如,有人说今天是单极化世界,多极化世界已经崩溃了;也有人说今天的格局已经是多极化格局。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片面性。

  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绝对的单极化,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有人罗马帝国说成是单极体系,但那是有条件的,即仅仅是在西欧体系中,罗马帝国时代可以说是一个单极世界,因为在西欧体系中,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与罗马帝国相提并论,罗马帝国是这个体系中唯一的支配力量,可以决定一切。但罗马帝国从来没有影响过东亚体系。东亚是另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长期起支配作用的是汉唐元明清等中国王朝。在一些西方人眼中,中国长期是东亚的单极力量,因为在这个体系中,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与中国比较。但中国的单极世界,也仅仅是就东亚体系而言,中国对西欧体系的影响是较小的。所以,就西欧和东亚来说,存在两个单极世界,但从整个世界来说,有过罗马帝国与汉唐并存的两极世界,也有过则从来没有什么出现过单极世界。

  后来的英帝国时期也是一个类似的体系。就18—19世纪英帝国的综合国力而言,它可以说是单极力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之抗衡;但从欧洲体系而言,英国又从未统治过西欧大陆,俄、法、德、奥匈帝国也都是强国,是一个多极体系,英国是多极体系中的单极;而就整个世界体系而言,在1800以前,东亚的清朝在东亚也是可以说是一个单极体系,它在很长时期内就经济力量而言远远超过英国。保罗。肯尼迪认为,1750年时,英国的工业生产只占世界工业产量中的1。9%,而此时的中国生产世界产品中的32%;1800年时,英国产量占世界的4。3%,中国占33%。一直到1860年时,英国占19。9%多,中国占19。7%,英国才第一次超过中国。另一位经济史家麦迪森认为,1820年时的世界GDP总量,按1990年时的国际美元来计算,中国为1992亿美元,为世界第一,英国为34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四,印度为1109亿美元,法国为373亿美元,中国占当时世界GDP总量的28。7%,比印法英三国总和26。5%还多。所以,清朝与英国在一段时间内又构成了世界的两极,直到清朝1840年被英国打败,这种两极体系才结束。所以,就18—19时期的世界体系而言,它有单极,也有两极,也有多极,是一个三种格局同时并存的格局。

  被人们普遍称为两极格局的冷战时期也是如此。一般来说,二战结束到60年代,是典型的两极体系,美苏两个大国称霸世界,各自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体系和东方社会主义体系的领导力量。但这种格局在6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变化,由于中苏关系破裂和新兴民族主义国家的发展,在两极格局中发展出了中国、印度等不为美苏两国控制和影响的大国。尼克松在1967年提出所谓世界出现了五大力量中心,就是多极格局的开始。在美苏两极为主的格局中演化出中国这一相对比较弱小但却是独立的一极,两极中出现了第三极。在冷战结束前,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力量被日本超过,苏联的影响大大下降,一方面加强了多极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力量的相对持续增长,美国与苏联、日本、欧洲等的差距拉大,两极格局到冷战未期已经不是相对平衡的两极,美国一极的力量大大超过了苏联这一极的力量。因此,冷战以两极格局为主,但又发展出多极化趋势,并包含了美国单极化的趋势。

  所以,从历史上看,单极、两极、多极都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更不是完全排他的、完全对立的、非此即彼的。

  从过去的历史来看,认为今天的矛盾是单极与多极的矛盾、世界格局注定要演变为多极格局,并没有历史的根据。相反,很可能出现的趋势是相对的单极、两极与多极的并存,三者或其中的两者同时并存,长期和平共处,在一超多强格局长期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有时单极倾向突出,有时多极趋势明显,或者此消彼长、互有消长,或者共同消长、共同进退。

  从这种历史观念出发,认为今天已经是美国的单极化时代,或者认为今天已经是、或者今后必将是多极化时代,都是单相思维的观念,而世界格局的现实很可能是多重结构并存,所以,人们过多的争论是单极还是多极,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因为两者虽然有矛盾,但并不完全对立,可以共处共存。

  

  二  中国人对多极化的看法过于乐观,实际上多极化存在多种而不是一种趋势,利弊参杂,对世界和平与中国而言,可能有利,但也存在不利的和不确定的因素

  

  现在中国许多人在谈论多极化发展趋势时,往往从乐观的角度下结论,肯定多极化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利,当然也对中国有利。这其中包含了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是单极、两极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对中国也不利;第二个假设是多极化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更有利,对中国更有利。

  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来看,这两个假设都有片面性。

  第一,单极、两极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对中国不利的假设并没有完全得到历史的证明。就相对的单极而言,正如前面所说,存在过两种不同的相对单极体系,即西欧体系中的罗马帝国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体系。从中国所在的东亚体系来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中国强大,在体系内没有任何潜在的对手,而且更由于中国建立起了虽然不平等但却相对宽容的朝贡体系,中国用大量的物质财富换取体系内国家对中国主导作用的承认,因此,在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相对单极的体系中,中国在很长时期内维持了这个体系的稳定与和平,没有发生过类西欧三十年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在这个单极体系中,它对中国有利,对体系内的国家也有利。

  冷战时期的美苏两极体系而言,两极带来了霸权竞争,但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各自控制着相当多的国家和相当大的范围,所以美苏两霸的竞争主要是在两个体系之外的地区和范围比较激烈,但在各自的地区内,维护了相对的和平与稳定,而且由于两大国核均势的战略平衡,也没有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从而相对维护了世界和平与稳定。这种局面为相当多的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会,比如,日本和德国及西欧的许多国家,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在这种两极格局下得到了发展。对中国而言,两极体系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压力,给中国带来一些屈辱,美国一度控制台湾海峡,而苏联不仅将外蒙古独立明确化,而且也有一些损害中国主权的行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是对中国不利的。但客观地说,中国从两极相对稳定的格局中,也得到了不少实际利益,中国在50—70年代在与苏联结盟和与美国结盟的过程中,也维护和争得了不少国家利益。中国利用与苏联的结盟,很快利用苏联的援助建立了中国的独立的经济体系和国防力量;中国利用与美国的结盟,走上了对西方开放的道路,使中国得以利用西方的外部资源迅速推进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发展进程,并取得很大成果。中国正是在两极格局的局势下,奠定了后来能够成为单独一极的基础,正是在两极格局中开始中国历史性的崛起的进程的。因此,两极格局对世界而言,虽然战争和冲突不断,但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世界大体上维护了半个世纪的和平与稳定;对中国而言,两极格局也是好坏参半,中国甚至可以说是得大于失,不能说两极格局对中国多么不好。

  冷战后出现一超多强的格局,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影响也是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破坏了世界和平与稳定。中共十五大曾正确的指出,霸权主义是破坏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但另一方面,冷战后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其主要的推动力量是美国,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虽然不平等不公正,但也给一部分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尤其是东亚的许多国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争得了相当的利益;对中国而言,美国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台湾问题、人权问题上给中国带来更大的压力,但中国也从这种格局中争得了自己应有的利益。有人认为中国是美国推动的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这种说法虽然太过夸张,但至少,由于中国把握了经济全球化的机会,也得到了发展自己的机会,中国吸收的外资是较多的,在冷战结束后的10多年中仍然保持了较高速的增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在综合国力的提高上,中国都有较好的成就。

  所以,单极、两极格局对世界和平与稳定不利,对中国不利的假设,并没有足够的历史事实的支撑,与现实相比较也是好坏参半。

  第二个假设,即多极一定比单极和两极更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对中国一定更有利也有同样的问题。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多极有时能在相对长的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却成为大规模战争的主要因素。

  从欧洲历史看,1700-1740年间,经过一系列的战争,欧洲形成了英法奥俄普五强格局。这是一个比较标准的多极体系,这五个国家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制约,没有一个国家能起支配性作用。它维持了不到40年的相对和平,平衡格局被法国大革命所中断,拿破仑一度建立起庞大的法兰西帝国。欧洲其他国家组织了四次反法联盟,最终于1814年终结了法兰西帝国,又一次恢复了以英法奥普俄五强为中心的格局,形成了维也纳体系。维也纳多极体系在均势原则基础上又增加了协调原则,大体上维持了欧洲近百年的和平。但是,五极体系后来演变成德奥意三国同盟和法俄英同盟两大对立阵营,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9年的凡尔赛体系,构建的也是一个多极体系,英、法、德、苏俄、意、日、美等强国演变成德意日集团和英法集团,苏联与英法组盟失败,一度与德国结盟,而美国则持中立态度,最后多极的矛盾再次导致了世界大战。

  所以,多极体系在维也纳体系时期对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多极体系也是爆发两次大战的主要原因。因此,认为多极比单极或两极更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不能完全得到历史的证明。

  从现实来看,虽然中国一再声明,今天的国际政治与过去有根本的不同,今天的多极不是当年欧洲列强的竞争性多极,但实际上中国并没有能力完全控制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也不能完全排除重演欧洲竞争性多极的可能性,至少可以说,现在多极化的趋势存在着不确定性,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多极化的形成可能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利,也有可能对此不利,同样,对中国也是如此。多极化的最大好处在于它能反对单边主义,阻止任何一个大国主宰国际事务,形成国际局势中相对制衡的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确是有利的;但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趋势和可能,现在的多极化趋势并没有完全排除竞争性多极的可能性,成为一极的欧洲、俄罗斯、日本、中国和美国的相互关系可能是很复杂的,也有可能对世界和平与稳定不利;对中国来说,多极化趋势发展也有两种可能:中国成为一极,能提高中国的国际作用,如果其他几极也能与中俄合作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能减轻美国对中国的压力,这对中国是有利的。但是这其中也有不确定因素。从现在情况来看,最不确定的因素是如果日本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影响,成为真正独立的一极,它与中国的关系会是什么样的,现在很难预料,也可能对中国有利,也可能对中国不利;印度是否成为一极,现在不好说,现在多数人预料印度具有成为一极的较大的可能性,那么成为一极的印度与中国是什么关系,是否会出现有人担心的美日印联手制约中国的情况,现在也不能完全排除。因此下结论说多极化对中国就一定有利,也没有足够的根据。

  

  三 美国实际上是一个双重矛盾国格的国家,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犹如美国的两只手,美国有没有单极世界战略是可以讨论的问题并不是定论,批判美国的单极世界并没有太大意义,美国将是多重结构体系中相对突出的一极在很长时期内都会是一个事实;单极世界是个过于愚蠢和狂妄并且永远不能实现的战略,人们不能过高估计美国领导人的智商,但也不能估计太低

  

  多极化肯定要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但现在人们关于美国与单极与多极关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普遍存在单线思维,即只看到美国的一面而看不到美国的另一面,因而在讨论美国与单极与多极关系时也存在片面性。实际上,应当从美国是一个具有双重属性的国家来看待这个问题。

  美国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国家,它的言行存在许多悖论。在单极与多极的关系上也是如此。实际上,美国的对外政策是双重性的,即有单边主义,也有多边主义,在不同政府不同时期不同问题上会有不同体现,比如,克林顿在一些问题上也有单边主义,但与小布什相比,克林顿政府的多边主义就多一些;即使是小布什政府,单边主义倾向大大膨胀,国际事务上大大激化了与其他大国的矛盾,甚至不顾大国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发动伊拉克战争,但小布什政府也不是什么事情都是单边主义,比如,在朝核问题上,美国强调要在六方会谈的多边框架内解决;小布什政府具有强烈的单边主义的政策倾向和趋势,今后在一些问题上布什政府还可能采取单边主义做法,但多边主义的方法小布什政府也不会完全放弃。所以,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但也要考虑美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双重性。至于是单边主义占上风还是多边主义占上风,一要看美国政府内部的不同政策倾向的较量,也要看其他大国的立场。但起码现在占上风的美国政府的单边主义的倾向是存在变化可能性的;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判断是美国到底有没有一个称霸全球、在全世界建立美国单极世界、把其他所有大国都置于美国领导之下的战略意图?

  几乎所有美国领导人都有所谓美国要承担“领导世界”责任的说法,在这一点上,小布什与克林顿没有区别,但不能把美国领导世界的提法与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混为一谈。所谓美国“领导”也是一个矛盾的产物,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帝国思维、强权政治和美国自私利益的混合物,试图把美国的主张、观点、意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强加给全世界,但另一方面,美国的有些做法是世界大国在解决国际社会事务中应当发挥的主导作用,有合理的和积极的因素。如果所有世界大国在解决国际社会事务中都不愿出头主导和推动,国际社会也将是混乱的;

  美国对外政策肯定有单边主义的意图和趋势,但如果说所谓单极世界就是把所有大国置于美国领导之下,那么美国有没有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就值得怀疑。因为这样的战略目标可可能美国永远不能实现。正如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所说,谁能想像中国、俄罗斯、印度“会成为单极世界体系的一部分,将顺从地跟在由一个中心决定的事情后面?”。这样的战略未免过于狂妄和愚蠢。我们不能高估美国领导人的智商,但似乎也没有必要太过于低估美国领导人的智商。美国现在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都如此不顺利,又更惶论什么美国控制全世界的战略?这不符合国际政治的逻辑。其二,如果说仅从逻辑思维上来判断还靠不住的话,那么从美国政府现有战略与美国政府的实际行动来看,也不是完全如此。比如,2002年9月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指出,“我们将在大国间建立良好关系以维护世界和平”,“今天,国际社会面临着自十七世纪民族国家兴起以来的最好时机,有利于建设一个大国在和平环境中竞争而不是不断扩充军备的世界”,“我们坚持的另一个信念是,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建立一个更安全、更美好的世界。联盟和多边机构能成倍地壮大热爱自由国家的力量”。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上,在朝核问题上,在伊朗核问题上,其他大国也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它至少表明,美国的单极世界最多只是一个不明确的、摇摆不定的、经常变化中的想法,还没有成为美国的即定不移的明确的国家战略。不能完全排除美国对外政策向美国国家安全报告所指的方向回摆的可能性。

  即使美国政府有明确的单极世界的战略目标,或者故意隐而不宣,但要把它变为美国的国家意志也还有很长的距离,现在最多可以说,这是美国国内激烈讨论的一个话题。美国国内政治对美国对外战略是有一定牵制性的,美国要把单极世界战略变成一种类似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明确的国家意志,是很难的。正如布热津斯基所指出的,美国国内在如何对待多极化格局上至少有三种态度和立场:一是单边主义;二是孤立主义,三是多边主义。而在未来20年内,世界发展的方向将由美国、欧洲和中国三个主要因素决定。布氏认为,“如果美国搞单边主义,又拿不出采取军事行动的可信理由,世界肯定将陷入一个越来越大的冲突、先发制人行动和大劫难的漩涡。眼下美国的力量还能控制住全球局势。但从长远看,美国不可能永远单打独斗,它并非万能。它也需要伙伴。”“只有当美国负责任地发挥其领导作用,其大国地位获得世界公认时,当欧洲在消除全球政治与社会不稳定的行动中成为美国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伙伴时,当中国成为一个世界体系中越来越发挥建设性作用和越来越民主的国家时,这个世界有许可能在今后20年内成为一个乐园”。亨廷顿也指出, “美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没有一种强势能永远持续”。还有学者认为,帝国论者所谓建立美国单极世界的主张与19世纪未德国皇帝及其朝臣差不多,沉迷于军事力量,渴望借此机会控制别国,但这是行不通的。因为这将使美国背上沉重的军费负担,对美国内部产生有害的影响,引起国际上的强烈反应。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认为,“在相互依赖的世界上,美国所能做的就是带头,但不能主宰”。

  所以,美国即是一个单边主义的、有可能追求单极世界的国家,但它本身又是多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其单边主义是受到多极结构和国内政治的制约的,不可能走得太远。因此,争论美国有没有单边主义、单极世界战略或会不会接受多极世界本身并没有太大意义。正如约琴夫。奈指出的,“单边主义或者多边主义不是宗教,而是策略,它们有时可以互相补充”。

  四 “极化”思维说到底是个欧洲概念,无法准确地概括当今国际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多极化战略与中国提出的与发展中国家保持和发展关系、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当头韬光养晦、处理对日关系方针形成矛盾,因此,中国应当超越“极化”思维,奉行更能体现中国传统的和合精神的促进大国合作的战略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来看,极化思维存在片面性,人们应当超越“极化”思维,把目光转向大国合作。

  因为第一,“极化”思维,无论是单极、两极还是多极的概念,主要都是欧洲政治、西方政治的“遗产”,在很长时间内是强权政治的概念,它代表了西方列强主宰国际政治的趋势。即使是多极化一词,也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67年关于世界力量五大中心的表述被公认为是多极化趋势的最早的最权威的表述;放弃多极化这种表述对中国人应当没有遗憾;

  第二,“极化”思维,无论是单极、两极世界还是多极世界的概念,用来概括过去欧洲的历史、二战后的历史,甚至用来概括冷战后一段时间的现实,是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但今天的国际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复杂的新的情况,无论单独用哪一种“极化”的概念,都无法准确地概括当代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单极、两极、多极将会长期并存,同时存在于一个被全球化了的国际体系中,不会有一个所谓单极世界、两极世界或多极世界的出现。

  第三,“极化”思维,即使是多极化思维,也脱不了某种消极的因素和内容。就其概念本身而言,虽然中国提出的多极化战略旨在避免单边主义,倡导大国合作,但“极化”概念无论怎样也免不了某种类似势力范围的阴影,同时,“极”本身不仅表示某种独立的不受其他力量支配和影响的力量,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甚至对立性,正如俄学者所说,“极这个字本身就暗含了对抗对立的意思”,南极与北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磁场的两极则有很强的排斥性;

  第四,“极化”思维与中国的其他一些战略相矛盾。其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但“极化”思维,即使是中国主张的多极思维,也无意识中把世界分成了两个世界,即极化国家构成的世界与与非极化国家构成的世界,众多的中小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被忽视。其二,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国无分大小一律平等,国际事务应由国际社会共同解决,如果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战略是正确的,那就与多极战略有矛盾;其三,与中国所谓“不当头”、“韬光养晦”的战略也存在矛盾,多极化中的一极就是要突出中国的国际作用和影响,否则也用不着倡导多极化战略;其四,与中国处理与日本的原则有矛盾。促进多极化就应当支持日本成为独立的一极,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日本成为一极引起的形势将是很复杂的,因此,中国现在不能支持日本成为单独的一极。

  因此,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现在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提出的多极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多极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中国要推动多极化趋势的思维。我主张用“促进大国合作战略”来取代多极化战略。促进大国合作战略不但可以完全包含中国倡导多极化的那些最主要目标,即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又能更准确地反映当今国际政治发展的趋势,能避免多极化战略中那些消极内容,也能使中国的国际战略体系更协调。其理由如下:

  第一,大国合作能容纳单极、两极、多极多重结构,可以避免单极、两极、多极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争论。促进大国合作战略可以“三个维护”为其战略目标:一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二是在不损害他国利益基础上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三是维护世界发展的趋势。只要符合这三个标准,无论是单极、两极、多极,还是一个三极并存的体系(更有可能),都是“好极”,都是可以接受的;在这三个条件下,国际事务由谁主导都没有太大关系,谁能更好地实现这“三个维护”,中国就可以支持谁主导,相反,谁破坏这三个维护,中国就要与其进行有利有节的斗争。同样,中国也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摆脱要不要当头,要不要韬光养晦思维的限制。

  第二,可以减少中美两国在全球战略上的矛盾。中国推动多极进程,虽然也较好地处理了与美国的关系,但只要强调多极化,就难免要强调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而不管中国如何解释,在一些美国人看来,甚至在相当多的中国人看来,多极化就是针对美国的。多极与单极的概念已经意识形态化,中美两国没有必要进行多极与单极的论战,中国更没有必要把单极与多极的矛盾作为主要当前世界的主要矛盾。重要的是怎样避免两大国的重大冲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2002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就认为911事件后人类社会进入了大国合作的新时期,大国可以避免恶性竞争。当然这不是说促进大国合作战略就能消除两国的矛盾,对此不应抱幻想,但它可以使两国找到更多的共同点,至少在提法上可以相互包容而不是相互对立,以多极战略反对单极战略本身就包含对立,而大国合作则可以促使两国关系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第三,大国合作概念也可以避免极化与非极化世界的划分,减少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人为的矛盾,也可避免一些国家为竞争进入极的行列而展开斗争。在“极化世界”中,无论是什么极,除了特指欧洲体系中的大国外,一般都是指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世界大国,因此,只有少数国家能成为一极,这样就把极化国家与非极化国家对立起来,而且极与极的关系也很不确定。大国合作看起来也是一个老概念,但它完全可以包含新的内容。首先,所谓“大国”,当然首先是指那些极化国家,因此它可以包含多极化的内容,但所谓大国又不是专指少数世界大国,也可以包含是地区性国家和地区集团。比如,东盟和韩国一般认为是非极化国家,但在大国合作概念中,东盟和韩国以其重要性的综合实力则可以包含在地区性大国和国家集团之列,因此,可以有更多的主要的地区性国家被包含在“大国”中来;其次,大国合作过去是指少数大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导甚至主宰,现在它可以被赋以新的内容:大国合作以大国相互尊重彼此的利益为前提,以共同尊重大国与中小国家合作、中小国家之间的合作为基础;再次,多极化与全球化有相反的趋势,与全球化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而大国合作是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为基础的,与全球化趋势使各大国有更多的共同利益,也要求各大国进行更多的协调。

  第四,与极化思维相比,促进大国合作思维更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极化思维基本上是个西方思维。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是积极主张“和合”观念的。孔子和儒家把“和”视为天下大道,认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就是和平,协调,和谐,和合。孔子因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的观念。孔子和儒家认为,“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也不是什么都一致,“和”不等于“同”。但对这种合作基础上的异,孔子又提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容,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因此,促进大国合作的战略可能比推动多极化发展的战略更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也更能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所以,本人主张,超越极化思维,实行促进大国合作战略。